12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广播电视编辑记者 → 2023年05月23日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2023年05月23日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2023/05/23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5月23日专为备考2023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属于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

答 案:对

2、“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术化。

答 案:错

3、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答 案:对

单选题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10月的()。

  • A: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
  • B:广播电影电视部
  • C:广播事业局
  • D:文化部

答 案:C

解 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前身是中央广播事业局,简称广播事业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广播电视工作的部门,于1949年10月成立,当时属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

2、舆论的主体是()。

  • A:媒体
  • B:公众
  • C:官员
  • D:学者

答 案:B

解 析: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其特点有: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媒体反映的也是公众的声音。

3、标题制作四个步骤的顺序是()

  • A:命意-读稿-立言-修整
  • B:命意-立言-修整-读稿
  • C:读稿-命意-立言-修整
  • D:立言-命意-修整-读稿

答 案:C

多选题

1、新闻工作贯彻三贴近的基本要求是()。

  • A: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 B:立足于基本国情,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 C: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
  • D: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

答 案:ABCD

解 析:“三贴近”原则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新闻工作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体现社会生活主流和本质,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群众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的兴趣性等方面下功夫,把党的意志转变为群众的语言、新闻的语言,使之入耳入脑。

2、马克思所说“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现前提是什么?()

  • A:铁路、蒸汽汽船等的发现与应用
  • B:电报等技术的出现
  • C:物质生产以交流价值为基本
  • D:交通运输手段对生产来说变得重要

答 案:ABCD

3、国家实行紧急状态期间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措施包括。()

  • A:新闻管制
  • B:通讯、邮政、通信管制
  • C:对重要新闻机构及其重要设施加强警卫
  • D:限制新闻记者人身自由

答 案:ABC

主观题

1、舆论监督就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第四权力”。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2)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而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新闻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机构有报社、出版社、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3)要划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舆论监督同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等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界限。马克思主义的舆论监督思想与资产阶级“第四权力”的“新闻自由”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新闻媒体不可能独立于政党之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既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党和政府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舆论监督是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也是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所行使的民主监督权利。因此,否定舆论监督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而把舆论监督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的观点更是极其错误的。

2、怎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答 案:1、事实真实要素、材料、背景;2、概括性真实。

3、当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答 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论述题

1、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什么?

答 案: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提高和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民主与法制,既是舆论监督机制运行的先决条件,又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的实施与效果呈现,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实践体现。舆论监督的进步与发展,反映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与发展。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传达意见的渠道和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行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对于发扬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培育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公众积极的参政议政热情,加强公众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活动实际上是与社会民主的观念和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社会民主在观念上的认同和制度上的保证,舆论民主和舆论监督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试论述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对新闻工作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你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建议。

答 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以高速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1)信息传播网络化、数字化对新闻工作的影响①为人类提供了世界规模的信息和服务资源。互联网比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更加快捷、更加经济、更加直观,更有效地把各种思想、信息、作品传播开来,使传播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媒体实现了“人人皆传者、人人皆受者”的传播模式,网友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还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得到强化。自媒体的出现,又将网络新闻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改变,每个人不仅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评论,还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实现了普通大众在媒体上发声的可能。
②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范围更广,具体表现在信息传播的广泛和信息接受的广泛。互联网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范围狭小的限制,这在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弱势媒体与强势媒体的竞争上是有优势的。这实现了个人网站在一夜之间得到世界网民关注的可能。在它带来信息量剧增,与促进人类智慧开发的同时,也导致信息芜杂、零碎、分散、表面化,造成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
(2)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建议
广播电视媒体应该以负责的态度,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判断,努力做到真实、全面、深刻、精彩地反映实际、引导舆论,具体如下:
①借助新媒体技术拓宽发展
在我国这两年许多电视台都开始注重借助网络技术增强自身媒体的影响力。例如,中央电视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特别节目就与手机微信平台联合,让受众用手机通过“摇一摇”就可以实时参与评论。传统电视台与网络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大有可为,目前,新媒体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出现了传统媒体人才流向新媒体的情况,但是在总量上我国传统电视台还是聚集了电视行业的大多数人才,电视台还是现在电视新闻主要的内容制作单位。采访队伍、硬件设备上传统电视台还是具备绝对的优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传统电视台不应该恐惧逃避,反而应该借助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发挥自身人才和节目内容上的优势,拓展自身领域和传播方式,仓彳造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传播媒体。
②确立精准评论的权威性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新闻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深度评论领域的优势,利用评论的深度与精度以及通过高水平的评论员,确立媒体权威性,吸引更多的观众。新媒体一大优势是互动性强,任何人都可以评论留言,同时也出现了短板一一评论缺乏权威性。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借助自己人才上的优势,加强深度评论。中央电视台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由主持人和“新闻观察员”对当天或近期的重大新闻事件、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论。透过新闻事件错综复杂的表象,揭示事件的缘由、背景和意义。通过有角度的解读,有深度的分析,有锐度的评论,在观众中树立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仅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也赢得了众多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③做好新闻直播节目增强竞争力
新闻直播节目一直是电视新闻媒体实力的体现,也是赢得受众忠诚度、树立媒体权威性的重要节目形态。网络新闻的优势是技术上更容易实现直播,但是对于大型直播报道,传统电视台有着人才、设备和实践的优势。类似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样的直播需要经验丰富的记者、先进的直播车等技术装备,还要整体节目把控的核心带队者,这些对于目前我国的新媒体来说都是不能同时具备的,所以传统电视媒体要继续做好大型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成为内容提供者。同时,还可以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借助网络技术把自己的直播节目品牌传播得更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接收新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虽然网络新闻冲击了电视新闻,但这同时也促进了电视新闻的成长和改革,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在发展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地舍弃不足、落后的地方,使电视新闻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

3、请论述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答 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决定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党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党的新闻传播事业要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服务。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体现者,必须做顾全大局和维护大局的忠诚战士。新闻传播事业的产品是精神文化产品,它应该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强调和突出社会效益,就是要求新闻宣传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只有坚持精神产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传播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新闻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努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贯主张。新闻媒体既要积极引导舆论,保持正确导向,又要讲究成本、效益和投入、产出的经济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一循环链条上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也不能忽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科学对待和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矛盾。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新闻事业不断前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