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专升本) → 2023年09月25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3年09月25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3/09/25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9月25日专为备考2023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 案:错

解 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如下:(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即发展就是向对立面的转化。(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在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中的作用:①在事物的量变阶段,斗争性推动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质变积累条件;②在事物的质变阶段,斗争性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统一体瓦解,新统一体形成,完成事物的根本转变。(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答 案:对

解 析:(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2)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单选题

1、“社会历史是天才的英雄人物活动的结果。”这是一种( )。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 案:B

解 析: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认为少数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B项,“社会历史是天才的英雄人物活动的结果”是典型的英雄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由()。

  • A:党的纲领决定的
  • B:党的路线决定的
  • C: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
  • D:党的性质决定的

答 案:D

多选题

1、中国梦的本质是()

  • A:国家富强
  • B:民族振兴
  • C:人民幸福
  • D:社会和谐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 A:激励作用
  • B:导向作用
  • C:调节作用
  • D:制约作用

答 案:ABD

解 析: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同时,我们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来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请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 案:(1)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辩论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内因。
(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会导致愚昧落后,这是外因。(5)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内因外因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才能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怎样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答 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①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
②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2)农民阶级是人数众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了可贵的创业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忠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4)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有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员、受聘于外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5)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我军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