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10月9日专为备考2023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 案:错
解 析:(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期。(2)在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矛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3)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上述矛盾已经解决,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时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是并列关系。
答 案:错
解 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原因如下:(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内涵丰富、系统的科学理论,多方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多更直接的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坐在屋子里靠凭空想象进行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精辟概括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过程中进行的。(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所形成的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
单选题
1、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
- A:《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 B:《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
- C:《关于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意见》
- D:《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答 案:A
2、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
- A: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
- B:先人后己
- C:集体主义
- D:个人主义
答 案:C
解 析:为了使人们同心同德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在道德问题上就需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集体主义成了整个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共产主义道德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最显著的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多选题
1、中国梦的本质是()
- A:国家富强
- B:民族振兴
- C:人民幸福
- D:社会和谐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决定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有()
- A:党的性质
- B:党的政治主张
- C:党的组织机构
- D: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答 案:ABD
解 析:党的性质、党的政治主张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简述人的价值。
答 案:(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①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言之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②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言之是指社会对个人满足的程度。
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即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论述题
1、论述如何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
答 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顾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总结出4条重要经验。这4条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这一条讲的是党的政治路线问题。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29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我们党是改革开放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不可能走到今天,更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必须高度清醒、毫不动摇。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一条讲的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改革开放是我们党解放思想的结果,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关系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到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勇于坚持,就要下决心向前推进。
(3)“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条讲的是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古今中外历史反复证明,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深入调查研究,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把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与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4)“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一条讲的是改革的方法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我们党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讲的是科学态度问题。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就是要有一股“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谋划、慎重考虑、科学决策,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发生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讲的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既要从全局的高度对改革进行谋划和设计,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能改的就改,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能改的坚决守住;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讲的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既要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又不能平均用力,必须突出重点,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首先取得突破,以此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讲的是执行力问题。任何改革决策都要靠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人民群众去贯彻执行。如果各方面各层次对改革认识不统一,理解不一致,就不可能在实践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这些方法论方面的经验,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探索意义。
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 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①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②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毛泽东反对离开中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
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
续坚持这个精髓,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
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