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专升本) → 2023年10月12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3年10月12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

2023/10/12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10月12日专为备考2023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从性质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 案:错

解 析:(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不是一般的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2)应当看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的阵线上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推断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因为社会革命的性质是由社会革命的形态决定的,况且中国没有建立过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所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答 案:错

解 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在这点上毫不动摇。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毫不动摇。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单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 )。

  • A: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 B: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 C: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 D:消除腐败现象

答 案:A

解 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3月28日为西藏( )。

  • A:和平解放纪念日
  • B:结束农奴制纪念日
  • C: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 D:农奴翻身纪念日

答 案:C

解 析: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多选题

1、中国梦的本质是()

  • A:国家富强
  • B:民族振兴
  • C:人民幸福
  • D:社会和谐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答 案:ABCD

解 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界限。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观题

1、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 案:劳动创造人,主要含义如下:(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
②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
③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

2、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论述题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试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答 案:党中央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的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浩荡的脉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解决一系列世界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树立了鲜明旗帜。这一科学理念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各国超越冷战思维探索对话合作新模式、共谋和平发展新未来擘画了美好蓝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 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二者不能互相代替。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